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变化,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稳定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超过10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3万亿美元)。这一增速使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有望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尽管国际环境持续面临挑战,但积极因素仍在不断积累。
引言:中国经济增速5.2%彰显稳定增长
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背景下,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强劲增长5.2%的消息,对国际市场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5.2%的显著增长彰显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势头和稳定的增长态势。1-9月的累计表现展现了韧性十足的经济结构,这得益于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整体数据略超一些分析师的预期,证实了中国政府培育积极因素和管控系统性风险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不可或缺引擎的地位。
要点
• 累计增长:2025年前9个月,中国GDP同比增长5.2%。
• 第三季度表现:第三季度(7-9月)GDP同比增长放缓至4.8%,较上一季度略有放缓,但仍超过许多市场预期。
• 服务业成为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服务业)是主要增长引擎,前三季度增长5.4%。
• 工业增加值韧性:前九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9月份增长强劲,达到6.5%,受益于外部需求的韧性。
• 消费支出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
• 可支配收入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2%,与GDP增速持平。
• 投资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收缩,同比下降0.5%,主要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
业绩及结构调整详情
今年迄今5.2%的增长率描绘出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积极图景。尽管第三季度的年化增长率放缓至4.8%,低于第二季度的5.2%,但仍高于一些分析师最初预测的更大幅度放缓,展现了评论人士认为工业生产强劲反弹所带来的韧性。
第三产业推动增长
服务业是整体表现的最重要贡献者。第三产业同比增长5.4%,超过了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4.9%和第一产业(农业)的3.8%。这一优异表现凸显了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转型,即从重工业和制造业主导模式转向消费和服务业驱动模式。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4%,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韧性十足
工业产出是衡量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传统指标,本季度表现出显著的韧性。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2%,9月份延续强劲势头,增幅达6.5%。这一强劲势头部分归功于外部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强劲需求。此外,创新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推动也正在取得成效。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智能无人机制造业增长近60%,这表明高质量新生产力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利好因素。
消费者信心与投资担忧
尽管经济保持稳定,但潜在担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内需和房地产领域。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稳步增长;服务业零售额增长5.2%,表现亮眼。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2%,与GDP增速同步,令人鼓舞,表明经济增长的红利正在惠及广大民众。
然而,消费者信心低迷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仍然是制约国内经济加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5%,为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更是拖累了经济增长,前九个月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13.9%,凸显了化解房地产行业过剩产能的挑战。
积极因素和政策支持不断积累
尽管国内挑战重重,全球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但分析人士指出,一些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得以延续。
• 政策支持与宽松:政府在2025年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部署了消费者以旧换新计划、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并预计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新一轮高质量生产力发展”。
• 高质量发展:向高科技和绿色产业的转变正在提供新的动力。互联网及相关服务投资飙升超过20%,表明政府注重下一代经济驱动力。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尤其注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智能系统)和建设“韧性城市”,以提高城市安全和效率。
• 贸易韧性:尽管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但随着企业将重点转向其他全球市场,中国出口依然保持相对强劲。“新三板”(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的成功继续推动新的贸易增长。
今年迄今的强劲表现使中国经济远超其年度目标,然而,数据好坏参半——服务业和工业产出表现强劲,而消费和投资却疲软——表明仍需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保持增长势头,并成功转型至更均衡、更高质量的增长模式。全年业绩将决定其全球影响力的真正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