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 中国制定了一项为期十年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将社会建设成“智能文明”,最终目标是到2035年,让机器人伴侣和人工智能“儿童”走进千家万户。作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一部分,高层官员披露了这一愿景,标志着人工智能角色的深刻转变——从纯粹的工业工具转变为日常生活和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行动:构建智能社会的蓝图
国务院于8月底启动的“人工智能+”行动,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规划,更是一份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蓝图。虽然初步目标是到2027年,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代理在关键领域的普及率达到70%,但长期目标将深入到公民的个人生活。
* 社会和情感角色:到2035年,政府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老年人的陪伴者和儿童的智能教育助手。这是对中国快速老龄化人口和增强未来劳动力需求的直接回应。
* 个性化护理:武汉等地方政府已制定计划,计划让这些机器人提供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甚至使用3D扫描技术定制外观,使其与亲人或老年人的幼年版本相似。
* 智能教育:该计划还致力于从小就融入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导师和自适应学习系统成为课堂的标配,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儿童计算思维和数字素养,为下一代在全球人工智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做好准备。
用科技应对社会挑战
这项雄心勃勃的政策由双管齐下的战略驱动:确保在下一代人工智能经济中占据全球领导地位,并应对严峻的国内社会挑战。
* 人口老龄化:人形机器人护理政策旨在缓解中国这个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日益增长的医疗体系压力以及专业老年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
* 技术自给自足:将人工智能融入智能汽车和家电等新产品,也旨在培育新的“智能原生”产业,巩固中国国内的技术生态系统。
虽然政府将这一未来描绘成“充满无限希望的土地”,但官员和专家们也在积极努力降低这种深度融合带来的重大伦理和社会风险,包括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潜在的家庭伦理侵蚀以及自动化普及带来的大规模失业前景。
2035年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不仅将成为经济驱动力,更将成为“智能社会”的基石。



